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生态环境紧密关联。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我们别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咱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一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保护自然环境关系到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发生。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我国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全军和武警部队紧跟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一方面把军营的环保绿化工作作为部队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从园林式营院到绿色营区,从绿色营区到创建生态营区,营区生态建设正朝着自然化、和谐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向阔步前进;另一方面广大官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植树种草,全力防沙治沙,加强污水治理,搞好天然林、野生动物保护……“绿色方阵”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刘明学)
川西北阿坝高原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驻守在这里的武警阿坝州森林支队官兵担负着保护国家生态环境的神圣使命,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生态卫士”的合格答卷——
去年5月23日,九寨沟漳扎镇永竹村一户民房突然起火。由于藏族村民的房屋都是木质结构,大火迅速蔓延,直接威胁到周围几十万公顷原始森林的安全。
阿坝高原片片森林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保护这些森林的安全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火光即命令,火场即战场。武警阿坝州森林支队九寨沟中队接到命令,中队长刘飞翔带领40多名官兵,扛着20多公斤重的灭火器械,火速奔袭30多公里赶到现场,兵分两路投入灭火战斗。
火势凶猛挡不住官兵勇猛的斗志。指导员高德军指挥水泵组从40多米外的小溪架设起一条水带,官兵端起高压水枪扑向火海,经过3个多小时奋力扑救,凶猛的火魔终于被降服。九寨沟县林业局的领导感激地说:“多亏武警官兵及时扑救,否则,一旦引燃九寨沟原始森林,后果不堪设想!”
阿坝高原从卧龙到海拔6250米的四姑娘山,从黄龙海拔5588米的雪宝顶到九寨沟,座座大山陡峭险峻,峡谷沟壑幽深难测。在这高原险象环生的森林里,哪里有火情,哪里就有他们战斗的身影。
2005年1月30日14点,海拔4000多米的平桥沟突发森林大火。面对荆棘丛生、道路险峻的地形,支队175名官兵火速出击,采取“一点突破,两线推进”的灭火战术。次日凌晨5点,官兵向地形最险、海拔最高、火势最猛的四家寨火场发起总攻。山陡,官兵用绳子捆住腰一个一个往上吊;没水,官兵和当地群众排成长龙,从山涧小河里一桶一桶地往山上传。新战士李伟第一次参加灭火,强烈的高原反应和高强度的灭火战斗,使他从早到晚呕吐了八九次。战友们劝李伟下山休息,他却说:“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救火要紧!”经过官兵和当地群众连续36个小时的艰苦鏖战,终于扑灭了这场大火。
近年来,武警阿坝州森林支队官兵先后出动兵力5000多人次,成功扑灭了高屯子、弓杠岭、老熊沟等地38场森林大火,被当地政府和群众称赞为“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
九寨沟、黄龙、卧龙三个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内,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种群,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黑颈鹤、雉鹑等70多种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这些濒危野生动物既是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标志,也是保持保护区内生态平衡的关键。武警阿坝州森林支队官兵把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为这些人类共同的朋友营造安全乐园。
2006年4月28日,一夜的春雨把卧龙自然保护区洗刷得澄明剔透,全球首只人工圈养野化的大熊猫“祥祥”将放归大自然。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祥祥”放归后安全无恙,武警阿坝州支队卧龙中队20名官兵对“祥祥”的放归地——邛崃山系进行清查巡护。4月的邛崃山,白雪皑皑。官兵们背着40多斤重的行李器材,一日三餐吃饼干、啃雪团、穿林海、爬雪山。晚上,森林里严禁野外用火,他们只能在简易的帐篷中伴着寒风入睡。连续7天的高原清查巡护,官兵们个个满脸脱皮好像变成了“野人”,手指冻成了“胡萝卜”,衣服被树枝撕成了“鱼网”,行程300多公里,翻越大小山脉20多座,清理林地3千多亩,为“祥祥”的野外放归开辟了一片安全“营地”。
“爱护野生动物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支队官兵把野生动物当作自己的朋友,用爱心呵护着千里高原的每一只野生动物。去年6月11日上午,九寨沟中队官兵在原始森林区巡逻,发现一只小岩羊被猎套卡住。官兵们见状心疼不已,轻轻地取下猎套,卫生员张杰立刻对小岩羊的伤口进行清理洗涤包扎。他们把小岩羊抱回营区后,张杰主动当起小岩羊的专职“护工”。在官兵的精心照料下,小岩羊很快康复。在放归森林的那天,小岩羊不停地用头蹭着战士们的腿,久久不愿离去……
近几年,阿坝州森林支队官兵先后救助受伤濒危野生动物126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1只,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105只。
阿坝州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生长着“国宝”熊猫、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近年来,这些濒危野生动植物一直是不法分子盗猎的重要目标。阿坝州森林支队对此制定了巡山护林方案,不定期地组织官兵对九寨沟、黄龙、卧龙等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原始森林进行巡护。
阿坝高原山高坡陡,峡谷深险。每次巡山,官兵们都要携带20多公斤的装备、粮食负重前行,稍有闪失就会跌入万丈深谷。他们经常用背包绳相互串起来,手牵手穿行在高山密林间。战士们用自编的一首打油诗笑对这千难万险:腰揣生死牌,脚踏鬼门关;上山如同登天梯,下山双脚踩云端;缺氧断粮何所惧,餐风饮露保资源;壮士甘洒一腔血,换得祖国绿家园。
去年12月,执行巡护任务的官兵接到群众举报,有两名不法分子采用下套、枪杀等手段,正在猎杀小青羊。官兵们星夜兼程10多公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当场抓获嫌疑犯,缴获刀具5把、猎枪2支。
每年4月,是阿坝高原虫草繁衍生长的旺期,也是村民进山挖药的高峰期,常常对高原植被造成破坏。去年3月17日,松潘中队中队长徐辉带领8名战士,配合林业公安部门,对海拔3800米以上的水晶乡、小河乡、黄龙乡进行巡逻。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坡上,他们发现200多人在挖虫草,官兵们走到村民中间耐心说服,使村民认识到乱采滥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纷纷下山改干其它发家致富的营生。
“守护好阿坝高原秀美山川,建设好阿坝高原秀美山川。”这是阿坝州森林支队2002年10月组建时,官兵们面对庄严的警徽立下的誓言。几年来,他们组织官兵大力开展营造“绿色卫士林”工程,用双手和汗水在荒山峻岭间撑起一片片绿色屏障。
去年4月上旬的一天,松潘森林大队40多名官兵在营区对面荒山上正挥镐扬锹栽种树苗。突然,天空乌云密布,下起拇指般大的冰雹。“赶快保护好树苗!”张洪旗大队长和官兵们异口同声地喊道。他们不顾冰雹打在身上,用背兜、塑料膜、上衣保护着刚刚栽下的小树苗。冰雹过后,树苗保住了,但官兵的脸上、头上却被冰雹打出一个个肿包。
“把爱交给青山,把爱献给绿水,站着我是一棵大树,倒下守着这片家园……”这首官兵自编自创的歌曲,道出了森警官兵建设阿坝绿水青山独有的情愫。阿坝森林支队副参谋长谭景荣从任职第一天起,每天早上6点钟,就背上一壶水,带上一袋干粮,带领官兵到荒山植树两小时。几年来,他翻山越岭近千公里,植树6000多株,汗水洒遍了阿坝高原的荒山秃岭。
冬去春来,一茬茬森警官兵在阿坝高山峡谷,植树护林,播撒绿荫。支队政委朱润林介绍,支队组建4年多来,营造“绿色卫士林”1800多亩,植树10多万株,协助治理荒山6万亩。
坐落在世界旅游名城的某师营院,奇峰屹立,江河贯通,植被葱郁。面对上级制定下发的《生态营区建设意见》,不少官兵胸有成竹地说:我们这里就是生态营区。
果真如此吗?专家说了算。上级组织的专家评估组考察后没跟他们客气:自然环境、绿化建设、资源利用、防治污染、绿色建筑、生态文化、生态规划、管理机制等8个方面共34项指标,达标的不到10个。
科学的数据面前,师领导坐不住了。很快,一份调研报告摆到他们面前:虽然营区内树木葱葱,已具规模,但大部分绿化场地过于单调,草地面积多,乔木、灌木、地被构成多层次植物群落少,净气效益、观赏效益、防噪和防风滞尘效益低……一系列问题使他们明白:原来只有绿色还不够,更需要ECO的良性循环。
建设生态绿地系统很快搬上党委议事日程。经过精密设计,仔细论证,一项把营区“两纵一横”三条主要道路建成绿色景观廊道的改造建设方案递到了常委们的手中。为此,他们采取“孵化”模式,以苗生林,把乔木、灌木和花草绿地合理配置,交错种植,形成青草、绿林和翠灌复合共生,绿量大、功能强、层次分明、结构稳定的巨型生态系统,真正的完成了“营区在景中,景在营区中”的生态营区格局。
目前,该师营区内各类乔灌木数量超越50万棵,桂花树、榕树、松树、银杏树、水杉等38个树种错落有致,营区绿地覆盖率达到95%以上,点、线、面结合,树、花、草搭配,形成了和谐共处的生态立体画卷。
漫步该师曲回蜿蜒的相思江两岸,竹影摇曳的江面会不时跳起几条不安分的鱼儿,把清澈见底的江水激荡得令人心动。对此,该师装甲团李金太团长颇为感慨:相思江差点成了臭水沟的代名词。
前几年,该师只建有部分雨、污合流的明渠,且下渗严重,营区生活垃圾污水和养殖污水小部分排入鱼塘、菜地,大部分排入相思江,直接污染了水质。
水污染严重,是生态营区建设的大敌。他们针对营区地势平坦,无法运用常规治理技术的实际,采用小集中、大分散的工艺技术路线,采取人工土地渗滤的方式解决污水问题。他们将营区划分为35个区域,建设70块潜流式湿地,充分的利用湿地土壤颗粒间的空隙截留、滤除、吸附、矿化以及微生物的代谢和分解功能,改善排进来的污水水质,起到消除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多年来,由于该师营区生活垃圾投放点少、分类不清,垃圾处理供需矛盾突出。为此,他们购买了两台垃圾清运车,增加了160个垃圾投放点。每个投放点设置3个环保垃圾桶,一个收集废纸、金属废弃物等工业有机垃圾;一个收集蔬菜叶、剩余食品、树叶等生活有机垃圾;一个收集快餐盒、塑料制品等无机垃圾,使营区垃圾处理逐步实现无害化、资源化。
在治理污染的同时,节能降耗也是生态营区建设的重要一笔。他们在营区内因地制宜地整修、补充、完善了雨水收集、排放渗水渠道系统,改造和建设了20多个雨水收集储存池塘,充分的利用雨水资源,作为浇灌、冲洗和景观之用,仅此一项,年节水量就达20万吨之多。
驻地美丽如画的原始底蕴,营区山水环绕、花草宜人的“天生丽质”,既给他们创建生态营区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构建和谐环境提出了挑战。
毗邻师部办公大楼和某团家属区的这块三角地带,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尽管治理过多次,但荒草仍然长得老高,一些垃圾散落其间,夏天一到,蚊蝇满天飞,官兵戏称这里是“无人区”。
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搞个“旅游岛”?师营房科长刘军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后勤部领导两眼一亮。于是,4条蜿蜒的鹅卵石小道,2座凉亭,800棵桃树、李树、法国冬青等树木,取代了荒草和垃圾,一个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谈心聊天于一体的生态小岛应运而生。以往人迹罕至的“无人区”,一下子成了官兵络绎不绝的“桃花岛”。
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赢来官兵拍手叫好,师党委也尝到了甜头。他们制定了“尊重为基,保护立本,重点优化,整体平衡”的营区生态建设规划总体思路。在保护独特自然环境、独特山水景观的同时,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策略,整合绿化资源,集中布置,化零为整,在不改变生态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优化。
他们以营区相思江这一自然景观为中心,加大改造保护力度,对现有绿化植被比较薄弱、层次不够丰富的区域,补植、封育5000余棵树木,修复充实植被景观,保持沿岸植物多样性,构建了一个植物种类非常之多、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强的ECO带。
军营以绿化好而著称,这被环保专家们称为“浅绿”,而以资源节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军事、居住、文化功能协调为标志的生态营区,则被誉为“深绿”。该师不断发起由“浅绿”向“深绿”的跨越。
一次,一只受伤的白头鹰落到师教导队营区,一级士官杨国志发现后把它带回连队。战友们为这只受伤的白头鹰包扎、疗伤、喂食,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伤好后的白头鹰又飞回到山林中。
该师政治部主任顾成祥和记者说,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军营,是构建生态营区的新亮点。营区园林中设置了10多处供鸟儿栖息、繁殖的场所,大量鸟类在营区“安家落户”,成群的鸟儿翩翩起舞,生机盎然,美不胜收。
保护生态环境慢慢的变成了该师官兵的自觉行动。官兵是营区环境的主体,官兵综合素养的提高,特别是生态化理念和生态化管理观念的生成,使该师生态营区建设跨上了新台阶。他们本着“生态效益共享,建设责任共担”的原则,在全师掀起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官兵们自觉把维护营区环境,美化环境当作己任。
无与伦比的优美环境是该师外在美的体现,军营逐渐增强的吸引力和官兵全面素质的提升,更蕴含着芳香四溢的内在美。人与自然、官兵与部队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无疑就是兼具外在美和内在美于一身的生态营区的巨大价值。这支英雄的部队,生态营区建设正从“浅绿”迈向“深绿”,正沿着一条自然化、和谐化、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大道阔步向前。